阅读历史 |

第 69 章 抢生意(1 / 5)

加入书签

四月初七,李家油铺做活动,限时三天。

满减、满赠,每位消费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

把江家常驻的活动一起效仿,老客带新客,有一两香油赠送。

李家资金不足,空有家业撑着。

多年积累,油坊每日开工,多种油制品堆满仓库。

送钱他们给不起,容易翻车。送油却可以。

李家满赠的品类比江家多,除了酱油之外,还能赠送花生油,或者小斤数的茶油。

这一消息,经过他们家的大力宣传,山沟沟里的百姓都听说了。

怕来迟了赶不上,明知活动是三天,也都在四月初七这天,早早拿上银子,携带家眷,一起来采买。

乡下远,路也不好走,油罐子还重。难得赶上这么优惠的时候,手里有闲钱的,都想着多买一点。

怕人多,打碎了油罐子,早有人做好了准备,在大背篓里侧,用稻草隔开,只等着把油装进来。

丰州最大的油料商是李家,本地人的口味,也就更加习惯李家的茶油。

不提没赶上江家开业活动的人,县城里许多百姓家,买了便宜豆油,吃了个新鲜后,都会怀念一下茶油的滋味。

谢星珩对此做过推演,没吃过豆油的人,有钱的凑个热闹,没钱的省点银子,都会陆续来尝试。

尝试过后,家里银钱没紧巴到要扣扣搜搜过日子的,会选择满足口腹之欲,买自家人更为习惯的茶油。

其中不乏有茶油、豆油,两样换着吃的人。

有的人家,又会适应豆油的口感,成为豆油爱好者。

人口基数在,只要给足李家时间,他们生意缩水一半,都能在重新过上好日子。

商场如战场,这种机会万万给不得。

提前好几天,县内就热闹起来。

县城的百姓比乡下的富裕些,各家聊天说话,都要问一问,看他们买不买李家的茶油。

说不买的有很多人,一问就说家里已经有很多油了,买多了,做饭就漏勺,不经用。

真到初七这天,说着不买的人,都在李家油铺子门前相遇。

各自瞪眼,再又尬笑。

说好不来的,却全都来了。

油是必须用品,家里的没用完,这回少买一点也成啊。

还能抽奖呢,万一中了呢?怎么都是便宜,不占白不占。

李家老爷会做生意,跟江家的傻赘婿不一样。

那赘婿是书生,要脸面,亏本了,也不好意思把说出去的话收回来。

李家可是正经商人,看着江家生意红火,跟着效仿,万一亏本,当天就撤了活动呢?

所以他们都不希望来的人太多,说话藏着。

乡下百姓要迟一点到。

他们有的三更天就起床,走到城外,需要等城门开。

过城门,再到李家铺子前面,那里已经排了好几条长队

百姓们年年要交税,懂得排队秩序。

通常买东西,他们不排队,平时也不需要抢。

前阵子在江家买东西,每个客人都在伙计的引领下,自然排起队。

到了李家这头,为了能更快更顺利的买到便宜的油,早早抽奖早早回家,人员默契得很。

老李头身体不行了,现在生意的事都是大儿子李玉阳负责。

李玉阳是老李头手把手带在身边教的孩子,从前纨绔,不懂事。家里被常知县压了那么久,他被迫快速成长。

这几天连轴转的忙碌,到了日子,他更是整晚睡不着,直到清早,过来看见油铺外面的排队盛况,又听小厮来报,说江家还是照常开业,没有什么特别的,他的心才悠悠落地。

李玉阳年轻,有表现欲。

老李头狠狠叮嘱,下了死命令,搞活动就是搞活动,让他主理上货补货,对突发状况进行迅速处理,别的事一律不要多办。

买东西的客人,谁管商铺老板之间的恩怨?

大老远过来,废话也不要讲。

老李头急躁得很,为这事,连着吐血几次,李玉阳刻印在心。

到了铺面门口,再是心潮澎湃,也只是大声喊了一句:“开门了!”

开门红。

李家油铺大,因种类多、不好叠放,多年装修未改,沿着墙壁,是几排放着散装油罐子的货架,各品类都贴了红纸做标识。

地上则是大油缸。这年头买油,是“打油”。客人自己带罐子来。以“两”为单位。

罐装油好计数,是给某些家里需要买罐子、又要买油的人准备的。整体价位多个两文钱,算罐子钱。

货品都是沿着墙壁摆放,少些磕碰。

中间的位置大,空荡,方便落脚。

今天大部分客人,都是冲着罐装油来的。

李玉阳也想了个法子,他暂时把柜台拆了,放了一条长案,分了六个位置,放六个伙计。

进店的顾客,排六条队,来跟伙计说,他们要买什么油。

李家以油为主,没有那么多杂货,客人不用领着转悠。

油的品类多,商品品类却很单一。这意味着好选择。

多数人家是茶油配酱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