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4 章 考的都会!!!(1 / 4)

加入书签

第一场考试,有论一篇,判五道,再诏、诰、表三选其一,合计七道题。

三选一的可以理解为草拟公文,看考生的文书写得怎么样。

判则是律法相关,跟现代的法学生考试类似,提出一个案件,考生要依律法论述,再说明违法的点,然后给出处理意见。

这两样对谢星珩来说,比较容易考。

他初来古代,想理解规则,当朝律法和前朝律法都有看过。文书格式他在行,这算普通“翻译”,轻松搞定。

难点在于,他生长在红旗下,思想观念和当代统治者有着本质区别,案件上,是要讲礼法、固权势,还是适当展现“温度”,法理之外,还有人情道德。界限很难拿捏。

若求稳,则泯然众人。

太出格,也会被摁下去。

最后一道论,是论文说理,在第一场相对简单的题目,看考生思维是否清晰,有无官员必备的说理能力。

第一场是纯学识上的考验。第一场开始,就是对考生的基本素养考验,看他们有没有当官的潜质。

谢星珩押对了题,论的题目是朝廷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天灾。

运气也挺好,主题是水患。

论点则很奇怪,就差直接贴脸问“你觉得这个灾祸是因为帝王无德吗?”

都能来考举人了,应该没有人会愤愤难平,对着天子怼脸开大。

谢星珩很喜欢这道题目,他有科学观,可以根据地理情况,给出合理分析。

皇帝当然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当地的水力设施不完善,也没有抗洪分流的计划,全靠人力硬抗。

而这个问题,细分下去,又能均摊到各地官员身上。

遭灾地区的官员,本来就会被问罪。比如说枫江的知县,他要是活着,也得因县内数十万百姓被水淹而偿命。

别说什么跟他没有关系,他也不想。

他是当地父母官,出了事总要有人承担。

应灾工作得当,收尾有条理,没造成过大影响则另说。

否则谁管他冤不冤?朝代如此。

因论文指向,后面的公文主题,也是灾情相关,属于陈述意见。

谢星珩仔细看了看,这意见也很有趣,是请天子开祭坛,向天祈福的。

单纯字面意思,祈福就是祈福。

王权统治上,需要给百姓的信心与凝聚力,君王祈福,不论有没有实质性作用,给百姓的安慰是实打实的,这是强心剂。

可论文都在论天子有没有德了,这祈福的另一层含义,不就是“请罪”吗?

罪在君王,百姓何辜?

众所周知,皇帝是不能骂的。

谢星珩稍加思索,决定了意见核心——双管齐下。

祈福是要祈的,既然是为了安定民心,那可以先宣发,广而告之,展现天子仁德。

日子别急着定,问就是钦天监要择个

良辰吉日。

良辰吉日怎么来的?

当然是各地赈灾官员给的。

提前设置好目标进度,差不多日子再上台祭天,前脚祭完,后脚出结果,这才是正确的祈福方式。

祭完再让官员出发,百姓苦哈哈的,祭了跟没祭一样,回头还得说皇帝心不诚。

提纲写好,谢星珩再看五道判,看完他差点笑了。

简单来说,一群饿得要死的百姓,闯进府县的粮仓,具体行为有:

1.头领组织。

2.壮汉冲锋。

3.打官兵、绑官兵。

4.羁押知县。

5.连吃带搬。

……

五合一题型。

跟谢星珩温书看的题目都不一样,这应该是某个遭灾县衙的实际案例。

所谓法不责众,这么一大批的百姓,举着锄头都能造反了。农民起义在史书里不少,是个君王都会怕。

但把灾民打成反民,这个皇帝也做到头了。

以后再出难民,百姓们可不会傻傻等了,趁着没饿昏头,有把子力气在,拿起锄头就是干。

谢星珩核心提纲是:什么闯进粮仓?这难道不是朝廷的赈灾地吗?

官民不要搞矛盾,吃都吃了,还能让人吐出来啊?

当地官员也有毛病,灾祸临头,不开仓放粮,还等着百姓自个儿去拿,没眼力劲儿。

被绑了活该。

所以什么打官兵,什么押知县,都要论证思考。

退一步说,百姓们饿得要死了,还记得绑上他们,就不累吗?

朝廷要查,要严办。

官是好官,就说他们与民同乐,开仓放粮过程里,被“挤”到了墙角。

若是贪官污吏,为恶一方。这就很好办嘛。

趁着群情激奋时,斩首示众——律法就是如此说的。

这场考试,他状态在线,越写越是好。

天冷,衣服穿厚了不好活动,他脱了答题,手冻得僵,这么一通狂写,他反而热了起来。

另一边,江致微看见这些题目,也是眼前一亮。

他思想有局限性,可他在农庄里,跟上千的灾民相处过,知道百姓真正想要的很简单。

文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