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7.胜败 晋江首发(2 / 4)

加入书签

觉得尴尬的不行,但是他又知道,皇帝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上头了什么话都往外说。

之前圣祖仁皇帝所说的喜怒不定还真没说错他,真真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不过不管皇帝怎么说吧,这场仗总算是打赢了,朝廷上下都很高兴。

立功的加官进爵,没立功也再不用担心仗打败了。

但是有一个却很不高兴,这个人就是廉亲王。

皇帝的心腹打了个大大的胜仗,既给皇帝长了脸,又稳定了皇帝的地位,皇帝对于所谓八爷党的优容宽待,也终于到头了。

就在同月,皇帝诏王大臣,当面训饬胤禩,说他结党营私,但是这次也没有直接出手对付胤禩,而是令他改过,还让诸王大臣观察他的善恶,然后据实以告。

这不就是让所有人都监视胤禩,挑他的错处吗?

这样的行为,便是个圣人只怕都不可能不犯一点错吧。

但是胤禩又能如何呢?

新帝地位越稳固,他身边的人也就越少,及至如今,已经差不多成为了孤家寡人,面对皇帝的斥责,他也只能跪下磕头认错。

除了胤禩,皇子中其他几个八爷党皇帝也没放过。

说是藏传佛教有个活佛,叫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这人在喀尔喀蒙古的影响力十分大。

他和康熙的关系很好,前段时间康熙驾崩,这位活佛一大把年纪了,就非得来给康熙奔丧,结果来了祭祀完先帝,就给死了。

但是活佛这种宗教人物,死了当然不能就给埋到北京,肯定得送他的遗体回喀尔喀蒙古安葬,而且这个送行的人地位还不能太低。

雍正皇帝左看右看,最后就挑了敦郡王胤?来做这件事。

一方面胤?是先帝之子又是郡王,身份地位够了,还有一方面是因为胤?的福晋是博尔济吉特氏,也算是蒙古女婿,从亲缘关系上讲比较亲近。

但是胤?虽然在政治上一事无成,可是他高贵的出身却养成了他贪图享乐的性格。

皇帝给了他这么一件差事,其实你麻溜干完就完事了,又不是让你住到蒙古去,但是他就是不愿意。

一开始一直推辞不想走,说自己病了,最后实在推辞不过开始出发了,却走到张家口就不愿意走了,还给人说皇帝下了旨意让他回去,在张家口磨磨唧唧好长时间。

最后还私底下祷祝,搞那个封建迷信,想要病情好转。

但是他祷祝的祭文里,却出现了“雍正新君”的字样,还给传到了皇帝这儿。

这下子皇帝直接气炸了,直说这就是大不敬之罪啊!

其实这事儿在隆科多看来,也就是可大可小,大了当然可以治一个大不敬之罪,但是要往小里说,肯定还没到那个份上。

不过古代帝王都是很迷信的,你祷祝辞里出现皇帝称号,又在那里说什么新君,还假传圣旨不想去蒙古,更重要的是,敦郡王你也是八爷党的一员啊。

虽然你没有老九老十四那么狗腿,但是八爷党就是八爷党,一旦有机会,皇帝是绝不会放过你的。

因此,很快的,对于敦郡王的处置就下来了,直接夺爵,逮回京师拘禁。

敦郡王这次算是彻底玩完了,不过他有这个下场,还是因为他自己作死,给了皇帝这样一个借口。

但是这件事还没完,这天皇帝诏隆科多入宫面圣。

隆科多见着皇帝的面色不大好看,桌上好像还放着几封书信,他心下微动,觉得只怕可能要不好。

最后也果然如同隆科多猜测的一样,皇帝见隆科多进来,便指了指桌上的东西,道:“你先看看。”

隆科多行礼的动作一顿,告了一声罪,上前拿起了桌上的信纸。

隆科多拿到信,先一看称呼和落款,确定了是九贝子写给敦郡王的,他心下便明白肯定没好话。

隆科多一目十行迅速将几封信都看完,掠过那些长篇累牍的抱怨和牢骚,这其中关于皇帝的抱怨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抱怨皇帝对待兄弟刻薄寡恩,一个是抱怨他们当年失了先机,以至于如今只能在京城坐蜡。

这封信后头还让敦郡王看完之后就将信烧毁,但是敦郡王明显没有这么做。

隆科多猜测,这是皇帝将敦郡王幽禁之时,宫中侍卫从敦郡王府中搜罗出来的。

看起来这几个八爷党如今也不齐心啊,敦郡王这样以往游离于八爷党边缘的人物,还想着留下这些书信,估计也是没憋什么好屁。

隆科多有些紧张的擦了擦额上的汗,放下书信后,也不知该说什么,只能疯狂在心里开始组织起语言。

皇帝见他看完,神色看起来倒是很平静,只是淡淡道:“舅舅觉得此信如何?”

隆科多立马表明态度:“这都是悖逆之言,还请皇上立刻处置九贝子!”

在这种事上,隆科多可不敢再去劝诫皇帝了,这会儿已经是立场问题了,立场问题上一定要坚定,否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皇帝一看隆科多这么说,心里十分满意,心说隆科多果然是忠臣,事事都为了朕考虑。

他的神色也缓和了一些,笑着上前来将隆科多扶起身,温声道:“舅舅公忠体国之心,朕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