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56. 恩人之女 我好着呢。(2 / 3)

加入书签

红点点,也没刚才那般明显了。

叫阿瑶的眼睛一亮。

这东西挺不错的呀。

若是拿到城市里去卖的话,应该挺有市场的。

……

若说大枣村有报纸的话,那么最近几天占据头版头条的必定是阿瑶和严大姑。

严大姑是出嫁多年,人到中间,却离婚回来,叫村子里不少婶娘们议论纷纷,成为了吃饭时候讨论的焦点。

毕竟严大姑的年纪可不小了,都十好几,却离婚回来。

还有阿瑶,

这是严立业的女儿,听说她爸因为救人没了,妈在知道消息后,受不住,一尸两命也跟着去了。她被救的那户人家给收养,听闻是城里人,家里条件还不错,把人养的也不错。

这回来,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村子里的生活。

不过很快村子里的人,就发现,就这点来说,他们的担心是很多余的,因为阿瑶不但适应,还适应的十分良好。

甚至就连半日的时间都没用到,便已经和村子里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看的严大姑心里十分安慰。

要知道先前在许家的时候,严大姑看阿瑶不怎么爱说话,便以为孩子腼腆不爱说话,还很是担心,她和村子里的孩子能不能玩在一起?倒是没想到,侄女这性子可是一点都不文静,反倒是个活泼的。

看来,

先前在许家如此,多半还是那里不是家里,才会学着乖巧懂事罢了。

严大姑可是看的分明,侄女的那个养父是个不错的,待侄女也好,但他到底是个男子,而家里活计都还是女人做主。侄女的那个养母可不是个多好相与的人,而且看得出来,她更偏爱自己的孩子,这对阿瑶的态度就不同。

小孩子都是敏锐的,自然能察觉到其中的不同。

天长日久下来,可不就要小心翼翼一些了吗?

看来,

自己把侄女接回来,可是接对了。

她这里将来有人养老送终,侄女也不必留在许家受气。

……

严大姑趁着放暑假的这两个月,赶紧把自家的院子给整理起来,菜地也都重新的翻过,鸡鸭羊圈也都重新的修缮了一番,又去捉了十多只小鸡和鸭子回来养着。

羊也特意在赶大集的时候,买了两只回来。

本来还想要再养一只猪,不过想着自己这段时间要做的事情多,也就暂且搁置了。

阿瑶自然不可能看着严大姑忙碌,自己什么都不做,也在自己这个年龄段,力所能及的做些事情,像是做饭或者是给小羊割草之类。

忙忙活活,这两个月的时间就过去。

严家院子现在比起阿瑶和严大姑刚回来的时候,已经大变样,进门就能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院子。

不过眼下这些都同阿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因为她要开学了。

大枣村是没有自己的学校,上学的话,需要徒步十多分钟的时间,到隔壁杨柳村去上学。

本来严大姑还有些担心,若自己去上班的话,侄女一个人在家,真的没问题吗?

虽然说村子里的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爸妈忙,就自个顾自个,但侄女这不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吗?

真怕她不能适应。

只是让严大姑不去上工,只专心在家照顾孩子,这也不成。

她现在手里是有钱,但人不能座山吃空啊!

还是得有个长久的活计才行。

家里倒是有几亩地,不过因为严家父母的去世,严会计先前打定主意要留在市里,这家里的地,已经是凭租给了别人种植,每亩地每年给百斤的麦子,若是不要麦子的话,就会根据收购的价格,折合成钱。

先前都是直接打给严会计。

而严会计没了之后,大枣村的村支书是个负责的,就这个问题,也和凭租的那户人家商量过。严会计虽然没了,却还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所以这钱自然要归孩子。

说起来,严家的人口少,地自然也不多,只有不到五亩的田地,每年大概带来的收益,也就四百多块。

凭租地的那户人家,会在每年秋收后,交给村支书,由村支书打给许家。

这么一算的话,

许家收养阿瑶,还不知道是谁占了谁的便宜呢?更不用许父还是严会计救回来的。

难怪许母的心里即便是对阿瑶有不少的不满,但也都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让阿瑶离开,甚至在严大姑找上门来的时候,还会想着法子,不让阿瑶跟着一起走。

有这般利益摆放在跟前,又是房子又是钱,换她的话,她也不想让人走。

咳咳……话题有些扯远了。

严大姑很快就找了个活计,就在大枣村。

是村子里一个很有眼光的个体户,也姓严,叫严大成。说起来和阿瑶的爸爸严立业,是一个太爷的兄弟,两家关系虽不算亲近,不过若是碰上红白喜事的话,也都要帮忙。

严大成是个很有眼光且也敢拼的人,早在改革以开放,他是村子里第一个个体户,最开始是从南方那边进衣服,倒卖。

后来,手里有些钱,他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随着改革开放,个体户渐渐增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