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7章 安抚与稳定(1 / 3)

加入书签

事实上,孙权称不称帝并不要紧。  因为只要稍微有些政治常识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孙权迟早是要称帝的。  世间的事情,有些是说得做不得,有些是做得说不得。  就如孙权称帝一般,虽然大伙心里都清楚,但谁也不会明说出来。  因为对于大汉来说,最要紧的是:若是孙权当真称帝,那么,大汉将如何自处?  若是承认,对于高举讨贼兴汉口号,自谓为正统的大汉来说,不啻于是一场政治灾难。  若是不承认,那大汉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需要独自面对强大的曹贼不说,还要随时承受东面的压力。  “若是此时关中在大汉手中,吾又何须要看吴国脸色?”  知道孙权称帝已成定局的诸葛亮有些无力地叹了一口气,身负举国之重的他此时终于感觉到些许的疲惫。  他几乎已经能想像到,当孙权称帝的消息传到大汉,会在大汉掀起什么样的波澜。  诸葛乔看到大人这副从来没有展现在外人面前的模样,感同身受大人的无奈与疲倦。  看着连胡须都已经开始变得花白的大人,诸葛乔莫名地冒出一个念头:大人,可能真的很累了。  “大人,既然事不可挽回,何不问问朝堂中其他人的意见,提前做出应对?”  诸葛乔低声道。  “谁敢冒此等大不韪,在孙权称帝后赞同两帝并立?”  诸葛亮摇头,苦笑一声。  即便是大伙都知道,与东吴联手抗曹仍是好的道路,但这个时候,谁敢站出来?  政治的正确性,往往比路线的正确性更重要。  “总会有明智之士,当年先帝驾崩,不也是……”  诸葛乔说了一句,然后又顿住不语。  当年提恢复汉吴联盟,是谁开的口来着?  想起喊自己兄长的冯永,诸葛乔觉得自己有些鲁莽了。卖谁也不能卖自家兄弟啊!  去年自己染了重病,若不是阿弟出手相救,自己未必能熬得过那一关。  再加上阿弟如今又是关家的女婿,一个不小心,就怕虎女一个发威,冯家内院不宁。  嗯,算了,还是算了,此事不提了,还是不提为妙。  “此一时彼一时。”  虽然诸葛乔只说了一半,但诸葛亮还是知道他准备要说什么。  “先帝在永安时,本就有意与吴恢复联盟,当时汉吴之间,就已经数次互相派遣使者。”  “只是后来先帝半道崩殂,孙权因陛下幼弱,心存狐疑,此事才耽搁了下来。”  “即便没有冯永开口提起此事,也自会有人提起,朝中众人亦是明白这个道理。”  “故当时重新恢复汉吴之盟,阻力并不算太大,然此时又与当时大不同。”  说到这里,诸葛亮顿了一下,这才继续说道,“此时冯永身份不同往日,这等事情,还是不要让他参与才好。”  诸葛乔听了,连忙称是。  甚至心里还有一丝的不是滋味:大人这等爱护之心,自己可是从未享受过呢!  诸葛亮自然不知道诸葛亮乔心里在想什么,他继续说道:“即便最后逃不过,也要等事情明了再参与。”  “否则赵广就是前车之鉴。唔,赵广啊……”  诸葛亮说着说着,眼睛忽然微微眯了起来。  诸葛乔不敢打断大人的话,坐在那里屏息聆听。  只是诸葛亮却是似乎一下子陷入了深思当中。  过了好久,诸葛亮这才回过神来,却是突然对着诸葛乔吩咐道,“好了,你先出去吧,去帮我把李遗寻来。”  大汉建兴七年,东吴黄武八年,曹魏太和三年,这是注定不平静的一年。  大汉朝堂看似平静,但底下风云谲诡,先帝刘备留下的两位辅政大臣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  东吴则是大造声势,屡有臣子献上奏章,称多处现祥瑞,这是在为吴王称帝作准备。  而曹魏,在东西两线,连接遭受大败之后,魏帝先是下罪己诏,然后又尽力安抚国内。  只是屋漏又偏逢连夜雨。  去年的时候,曹魏不但在蜀吴面前连遭惨败,就连北边的胡人也蠢蠢欲动。  护乌丸校尉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反被郁筑革建所杀。  田豫不忿胡人之辱,屡次上书欲出兵讨伐郁筑革建。  不过当时曹魏正全力对付蜀吴两国,后面两次大败又元气大伤。  逼得当时的魏帝曹睿不得不下令边疆守将,不得轻启战端。  更重要的是陇右之失,让魏国有如芒刺在背,因为关中时时刻刻都在对面的窥视之下。  再加上凉州与内地断绝,随时会落入蜀虏之手,所以曹魏的重心战略已经由东南转向西北。  别说幽州地区,就是扬州地区,目前也是全力收缩防守。  唯有关中之地,才是用兵之地。  不过幽州胡人眼中素有威望的辅国将军鲜于辅被调往关中,且还带去了不少兵力。  这让一直以来被田豫压制的轲比能压力大减,不断地挑衅边地,劫掠魏地。  田豫上书的言辞越发地激烈起来:大魏替汉,乃是天命。然汉时,胡人无不臣服。大魏正当大兴,却任由胡人屠戮百姓,岂非是离北地百姓之心?  魏帝曹睿在外受了蜀吴的气,在内不得不与世家妥协。  如今看到胡人竟然也欺负到自己头上,当下心火大盛。  派官吏去胡人部落监督,本就是武皇帝留下来的规矩。  若是此事不予追究,那么邻近幽州的并州五部匈奴和并州胡有样学样,杀了大魏所置官吏,那当如何?  于是曹睿传令田豫,若有胡人进犯,则可尽力击之。  不过他总算是留有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